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是世界上在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高、分量重、含金量足的一个荣誉。海口市林业局局长冯勇说,海口率先入选“国际湿地城市”,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国际湿地城市”给海口带来一张靓丽的国际名片,更重要的是,能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的湿地保护理念,更好地保护海口的湿地资源。
前来参会的水禽与湿地基金会(WWT)副主任马修·辛普森去年曾经来过海口,10月25日的论坛上,他与海口市政府代表团喜相逢。他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海口不仅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在怎样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方面,以及将湿地和生物多样性进入城市生活的成效上,也是全世界的一个典范。
湿地之城。
然而,“湿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建好就完事,后期管理、养护也至关重要。湿地保护任重而道远。”本届湿地公约大奖获得者、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广仁在迪拜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海口虽然在美舍河、五源河、东西湖等湿地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得到世界认可,走在世界前列,但后期还应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在内河治理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水体质量和生物多样性。
在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陈松看来,要清醒地认识到湿地保护恢复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到建设与自然恢复相辅相成,自然恢复往往更显得重要。湿地恢复不是一次投入,一劳永逸;不能只实施单一的湿地恢复工程,而是应采取控制湿地外部污染源的措施,从根本上消减污染总量。他说,加快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湿地管理长效机制,也是重要的任务之一。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权责一致、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研究制订湿地生态补偿办法。与此同时,要积极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另外,湿地生境及其周边存在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使水质富营养化,有些湿地水面大面积被水葫芦所挤占,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任务艰巨。
海口湿地保护是后来居上者
“海口作为一个城市,在湿地保护方面是后来居上者。”马广仁对此充满着感慨:“历史上的海口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良,原来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湿地城市。但是,这么多年来水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美舍河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近几年来,特别是2016年以来,从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到普通百姓,上下一气,齐心努力,以美舍河为例,治理两年时间,便将一条流经市内的臭水河治理成今日的水清鱼跃的样子,实属不易。老百姓的湿地意识明显增强了,全民、全社会都重视了,这很关键。光靠领导谋划没有老百姓支持,这个事情谁也做不成。”
作为中国湿地保护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马广仁曾20多次来到海南,几乎踏遍了琼北大地的山山水水。他对海口湿地的熟悉情况令人敬佩。在谈到下一步的发展,他说,要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通过方方面面的专家来反复进行认证,拿出最好的方案方可行动。不重视规划,那什么事情都做不好。”马广仁恳切地说。正是因为有他和一批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海口湿地保护才真正进入专业化视野和专业化治理,才被外界更多地了解,最终登上了世界的领奖台。
马广仁说,海口是一个观念更新的城市,得风气之先,看准了世界发展的大方向,率先在全国树立湿地保护的理念,不遗余力推动湿地建设,成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是一个发展潜力无限的城市。
海口湿地资源简介
大约一万年前,海南岛上的琼北火山群完成最近一次喷发后,渐渐安静下来,滚滚流淌的熔岩冷却变得坚硬。岛上最大的淡水河——南渡江,穿过火山熔岩台地间的沟壑,奔流入海。渗入玄武岩裂隙里、蕴藏在层层台地里的水,以涌泉、深潭、浅滩、河流、沼泽等方式滋润万物。
大约900年前,南宋在南渡江入海口边设“海口浦”,海口因此得名。从此,一个依河傍海的城市开始留下历史的印记。“水城”海口的城市发展史直至今日都与湿地、水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大约400年前,琼州大地震发生,震中70多个村庄陆陷成海。此地位于今天海口东北海岸的东寨港,如今数万亩红树林守护着岸线,曲折迂回的潮水沟分布其间。这里是中国首个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红树林连片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看见海南网 » “国际湿地城市”给海口带来一张靓丽的国际名片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